溥心畬 ( 溥 儒 ) Pu Hsin-Yu (Pu Ru) (1896 - 1963)

English Bio

Chinese 簡介

Chronicle 年表

Poems

Calligraphy 書法

Axioms 名言

Study of Pu's Painting 畫風

Publication 著述

References 參考

Updated: 2015-08-20


1. Pu Hsin-Yu (or Pu Xinyu)

 

 

 

Dr. Pu Ru Calligraphy & Painting 溥儒博士 畫畫與寫字的影片

 

 

 

 

 


Pu Hsin-Yu was born in the royal imperial Manchu family in Beijing in 1896 as a grandson of Emperor Dao-Guang (1821-1851). He was also popularly known by his style name Pu Hsin-Yu. Originally, his imperial Manchu family name was Aixinjueluo ( 愛新覺羅 ). 

In 1908, Pu Ru was selected as one of the candidates to succeed the dying Emperor Guang-Hsu (1875-1909.) Dowager Express Tzu Hsi ( 慈禧太后, Pinyin: Cixi Taihou ) chose his younger cousin Pu Yi (1906 - 1967) who became the last emperor of the Ching Dynasty from 1908 to 1911. Pu Yi became the emperor when he was only three years old. He was widely known as "the Last Emperor of China ( 末代皇帝 )" between 1908 and 1924 ruling as the Xuan Tong Emperor ( 宣統皇帝 ) between 1909 and 1911, and non-ruling emperor between 1911 and 1924 under the control of other political powers and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Dowager Express Tzu Hsi Pu Yi, the Last Emperor of China

 

As a child prodigy, Pu Hsin-Yu was good at calligraphy, literature, poetry, and various subjects. He started learning Chinese calligraphy at age four. However, he did not receive formal training in Chinese painting.

Pu Ru received hi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rom a university in Beijing. After graduation, in 1914, he went to continue his study at the Berlin University in Germany. In 1922, he earned his doctorate degrees both in biology and astronomy there. He then went back to China and lived a secluded life in the Je Tai Monastery at Hsi-Shan ("West Mountain") of Beijing where he further refined his arts in painting, calligraphy and poetry and studied ancient classics and history. He had a nickname of "Hermit of West Mountain ( 西山逸士 ) ". He often proclaimed that his accomplishment in painting came after his study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 literature, classics, and history.

He learned his painting skills and knowledge from the art collections of the imperial Manchu family. His works were highly honor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and he became one of the most respected contemporary masters in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mong all the active painters in Beijing in the 1930s and 1940s, including Chen Ban-Ding, Hu Pei-Heng, Chin Zhong-Wen, Xiao Sun, Yu Fei-An, and etc., Pu Ru was widely considered as the most accomplished artist. During the 1930s and 1940s, his fame was on a par with that of Zhang Da-Chian ( 張大千 ). When people spoke of accomplished painters, they often referred to "Zhang in the south and Pu in the north ( 南張北溥 )." He was also recognized as an accomplished poet. His works are collected in most of the museums in China and Taiwan.

Zhang & Pu in Taiwan (1955)

 

 

After the communist took over China, he moved to Taiwan in 1949. He taught at th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at his home in Taipei. He traveled extensively around Asia and gave lectures in Chinese Brush Painting during his trips. If it were not for Pu Yi and the overthrown government of the Ching Dynasty, Pu Ru could be the Emperor of China. When President Chiang Kai-Shek ( 蔣介石 ) who had previously treated Pu Hsin-Yu honorably in China asked him to teach his wife painting, he declined. So Madame Chiang Kai-Shek ( 宋美齡 ) turned to learn from Huang Jun-Bi ( 黃君壁 ) and Zheng Man-Ching ( 鄭曼青 ). 

When Pu Hsin-Yu was living in Taipei, hi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were sold at extremely high prices and could rarely be bought by the ordinary people who did not have referrals and connections. Unlike Zhang Da-Chian, he could not be easily approached and his works were not easily seen in public. His legends and anecdotes were more known in private circles, and were often told mysteriously because of his royal identity and connection with Pu Yi. He exercised a strong influence over traditional painters in Taiwan.

In 1954, he received an award in art from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R.O.C. for his book on Chinese painting. In 1955, he was awarded an honorary doctor degree in art from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He passed away in 1963 in Taipei at the age of 68.

 

 

 

 

 

       

       

 

Back to Top

2. 溥心畬生平簡介

溥心畬,遼寧人,滿族,原名係愛新覺羅氏溥儒,「溥」為其輩份,民國以後改為姓。出生於民國前十六年,光緒皇帝賜名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畬,又自號「西山逸士」,以字行。係清皇室之貴裔: 溥心畬為道光皇帝的曾孫,恭親王奕訢次孫,晚清開明幹練之名臣恭親王奕訢即為其祖父。滿清皇朝倒台後改姓溥,故其有舊王孫之印。(乾隆以的愛新覺羅子孫以永綿奕載、溥毓恒啟為世系,具有藝術天才的有永瑆、溥儒、溥伒、啟功等人。)

 

 

溥心畬自幼有「神童」之譽。“我生之初蒙召見,拜舞會上排雲殿......”,出生滿五月蒙賜“頭品頂戴”。四歲開始學習書法。五歲拜見慈禧太后,能答其對,慈禧誇曰“本朝靈氣都鐘于此童”。六歲受教讀論語孟子,九歲能作律詩、古詩,十二歲已能為古文先生自幼即深受傳統中國禮教與文化薰陶,自幼好學,經史子集,無所不窺。

由於先生天資穎悟,個性又內向好學,用功不懈,因此有極高的文采與藝術成就。世人最推重其藝術成就,但先生卻自許生平大業為治理經學,讀書由理學入手及至爾雅說文訓詁、旁涉諸子百家以至詩文古辭,所下功夫既深且宏,論述常能至人所不及之精微,國學方面亦足成一家,惜為畫名所掩,不為世人所知。先生則不免視書畫為文人餘事,畢生亦未將全幅精力投注於藝術之中,然而實際上詩文書畫已溶入溥氏生活之中,亦由於這深厚的文化資源與不刻意為之的風度,方使其畫風流露出一種高雅潔淨的人文特質,為一般畫人遠不能企及。

北京法政大學畢業後,留學柏林大學,並獲得天文和生物學博士學位。辛亥革命后曾先後隱居北京西山戒臺寺,前后十二年(一說十五年)。旋遷居頤和園,專事繪畫,宗法宋元,山水畫以澹雅見長,較少烘染,較注重線條臨摹,饒有雅秀俊逸之致。1930 年代與張大千齊名,以他們的山水畫成就分峙南北畫壇,被譽為「南張北溥」。溥儒的畫在北京被譽為"國畫北派青綠山水正宗首座"。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溥儒的水墨畫淺淡而不繁複,工筆中略帶舒放,比起大筆揮灑的南派張大千,風格完全迥異。兩人在畫壇上素有「南張北溥」之稱,橫掃水墨畫壇幾近半世紀。傳世作品有《溪舟弄笛圖》軸、《秋山樓閣圖》軸,均藏上海博物館。《抱琴訪友圖》軸,圖錄于《中國現代名畫匯刊》。 

溥儒自幼飽學,稍長專心研究文學藝術,精通經史和書畫。先生畫風並無師承,加以他出身皇室,早年習畫多係自觀摹皇室大內之收藏入手,清代皇親貴裔大多雅好書畫與鑑藏之道,觀摹體悟並精研古畫的機會自遠過常人,因此他的畫風多從擬悟古人法書名畫以及書香詩文蘊籍而成。溥心畬畫作以山水名世,實則花卉、人物、草蟲、仕女、鞍馬、走獸、神怪、菩薩、翎毛,無不精擅,亦足為當世之宗。山水以「北宗」為基 (受馬遠、夏珪影響較多),筆法以「南宗」為法。注重線條鉤摹,較少烘染。意境雅淡致遠,俊逸出塵,結構謹嚴,筆法挺勁,并喜繪于絹地,染色層次多而淡。其花鳥畫作品亦清逸雅靜,較之山水,筆法偏于柔秀。家中養有猴、犬、蟲、鳥,故對動物之描繪,頗為生動。今之世人謂藝術創作需求新求變,視文化傳統及古意古法為淺陋保守而無所長進,甚者言中國傳統書畫千遍一律實有改弦張之要,殊未認知傳統書畫中之精神內涵及其內在風格之多種變化乃需長期靜心虛己方能領悟古人有取之不盡的妙技。藝術文化之開新創進,必先有自身之根源為本,否則終將流離飄盪不知所止。中國近百年來,受困於此頗深。溥心畬先生之繪畫雖貌似皆從古人而來,但其中實具有真精神、大創意。(見張大千畫論 ... 但經過若干年之後,也許我們以為極新的,哪知卻是極舊的;以為是外國人所獨創的,哪知道就是中國古代幾千年前便有而後來被暫時揚棄的!)

 


據悉,唐代畫家
韓幹的《照夜白》,我國現存最早的傳世墨跡、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平復帖等珍奇字畫都曾是溥心畬舊藏,但後來皆因為生活窘迫,不得不忍痛賣掉。《平復帖》是因為1937年溥心畬的生母去世,無錢發喪,才不得不以4萬元的價格賣給了著名收藏家張伯駒。解放後,張伯駒將此帖捐給了故宮博物院,成為鎮院之寶

 

  

 

蔣復璁形容他的風格是「峻秀靈潔、頓挫抑揚、徐徐揮運、逸韻難窮;用墨清幽沉靜,淡而彌厚,濃而愈活;賦色名澈,清麗和雅,莽莽蒼蒼,筆墨所至,有無限生機。」溥心畬之畫,可說處處見古法,卻又別開蹊徑,自成一格。例如他自小受過嚴格的騎射教育,長期接觸觀察,對於馬的神韻自然能掌握得唯妙唯俏。他畫花鳥在形似與灑脫之間,掌握物象的神氣;而工筆花卉主要學習宋朝院體風格,故畫風細膩,高貴典雅,極盡表現出景物自然之美。

 

           

 

 

他學畫的過程,在《自述》中言之甚詳:"余性喜文藻,于治經之外,雖學作古文,而多喜駢儷之文,駢儷近畫,故又喜畫。當時家藏唐、宋名畫,尚有數卷,日夕照摹,兼習六法十二忌及論畫承,亦無畫友,習之甚久,進境極遲,漸通其道,悟其理蘊,遂覺信筆所及,無往不可。初學四王,后知四王少含蓄,筆多偏鋒,遂學董、巨、劉松年、馬、夏,用篆籀之筆。始習南宗,后習北宗,然后亦不自計。" 從中我們知道溥心畬學畫是無師自通的。他自己又說:"蓋有師之畫易,無師之畫難;無師必自悟而后得,由悟而得,往往工妙。"有師之學,常常無須自己用心思,跟著老師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容易成為某種畫風的延續。而無師之學,就要自己讀書、看畫、悉心體味,把前人如何造成這種高妙效果的方法弄明白,都弄明白了,于是就""了。這種學習,比有師之學要艱難,須要更大的毅力,然而其所會也更為深刻。""本身就常常是不同前人的自家理解,不囿于門派之見,無成規可墨守,因而""是更富創造性的學習。溥心畬從年紀輕輕就能以自家面貌獨立于畫壇之中,完全是隱居西山,面壁求悟,無師自通之功。

 

 

溥心畬主張寫實,他以為寫實造型不僅要觀察自然,更要用心思考、深入理解:「畫山水花鳥,如身在畫中,心悟神契,體物察微,如臨其境,慎思明辨,必期一樹一石,無違於理。孟子曰:思則得之。」書畫要憑感覺,感覺得深刻,才能表達得深刻,而深刻的感覺在於理解。浮光掠影式的感覺,在繪畫過程中是靠不住的。理解了才能更深切地感覺到。溥氏作畫筆少而神完,筆簡意不簡,簡而不單,在於他用筆能以一當十。這以一當十的能力,不單是技法的訓練,更在於他善於思考。溥氏的山水畫,能用不多的筆墨,造成工細的效果。筆少不傷于單薄,墨重不害于秀逸,這是他用筆的功力。以一當十,內容豐富,非一般人所能及。一支筆到了他的手裡,輕重頓挫、流暢而有節奏,動中有靜,靈透而又持重,有出神入化之功。

溥儒是清皇室的貴裔,對他而言,那更是一個家國充滿苦難的時代,因此這樣特殊的出身背景,不免給予他一生有決定性的影響。溥氏自幼即受到傳統嚴謹的禮教薰陶,他的個性又內向好學,因而打下了深厚的學養基礎。由於溥心畬的天資穎悟,用功又勤,因此雖然在家國充滿苦難的時代壓力下,他仍有極高的文采與藝術成就展現。溥心畬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就,正如他自己所說:"未嘗間斷,亦未嘗專習一家也。"實際上他還遵循著一條"不薄今人愛古人"的原則。他深深知道,古人有取之不盡的妙技,而現時的著名畫家也有很多的長處。廣采博取,融會貫通,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Back to Top

3. 溥儒年表

1896 丙申 一歲農曆七月二十四日生於北京恭王府,是恭親王弈訢之次孫。

   

1901 辛丑 六歲開始跟隨宛平名士陳應策讀四書五經,習詩論文。

1905 乙巳 十歲曾隨父母去西山戒臺寺居住。此時開始學騎馬、習滿文、英文、數學等。並到頤和園叩見慈禧太后。

1908 戊申 十三歲時溥儒受命入宮甄選皇帝,未中選。1908年10月28日光緒皇帝病危,慈禧太后宣召光緒之侄溥儀入宮。光緒於翌日駕崩,年僅三歲的溥儀繼位,其父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攝政,次年改年號宣統( 據傳慈禧太后甄選皇帝時溥心畬大哭想家,因而落選,舉家歡騰,因為在慈禧太后底下,皇帝並不是一件好差事。由於有這種皇親國戚的背景,溥心畬個人的生平也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1909 己酉 十四歲其父載瀅去世。

1910 庚戌 十五歲入讀北京滿清貴冑法政學堂。

1911 辛亥 十六歲辛亥革命。恭王府 (http://www.pgm.org.cn/4_l_002a.htm#) 抵押給某銀行,奉母項太夫人及弟溥德遷出恭王府,移居清河二旗村,後遷西山戒臺寺。

1912 壬子 十七歲清帝遜位,滿清皇朝宣告終結。隨滿清貴冑法政學堂併入北京法政大學學習。

1913 癸丑 十八歲畢業於法政大學。在兄溥偉的作主下,與宗社黨大將升允的女兒羅清媛結婚。入讀德國人辦的禮賢書院學德文。

1914 甲寅 十九歲因德國亨利親王之介紹而到德國遊歷,並考入柏林大學就讀。


1910年(宣統二年),清政府將原有的貴胄學堂改為貴胄法政學堂。清室規定,凡王公大臣、勛舊子弟年滿15歲者都可以入學。溥心畬此時正好是15虛歲,因而他便進入了官辦學堂。轉年,隨著辛亥革命,清室退位,貴胄法政學堂改組,他也隨之并入法政大學。此時,他奉母項太夫人之命,和他的弟弟一同遷居北京西山的戒台寺居住。在法政大學畢業后,他赴青島省親,遂在德國人辦的禮賢書院學習德文一年。經德國亨利親王介紹,他于民國三年(1914年)赴德國柏林大學讀書,畢業后歸國省親,并與原清室陝甘總督升允(字吉甫)之女羅清媛結婚。清媛女士亦擅書畫。完婚后二年他再度出國,入柏林研究院深造,獲天文、生物兩博士學位。青年得意,自是躊躇滿志。返國后其母項太夫人卻對他說:"汝以為今日讀書有成就焉?須知此是初步,尚須積學博聞,將來多作立言之書,利物濟人工夫,皆在立德立言之中"(見《溥心畬自述》)自此遂奉母居戒台寺,謝絕交游,終日閉門讀書寫字。

1917 丁巳 廿二歲畢業於柏林大學。回國省親。五月與羅清媛女士完婚。六月回北京西山戒臺寺居住。


不少學者以為溥心畬這時開始學畫。這是據溥心畬《自述》所言:
"余居馬鞍山,始習畫。"其實,他居宛平西馬鞍山戒台寺的別庄,并非此時始。吉林省博物館所藏溥心畬作品甚多,其中有兩件,可以幫助我們探討溥氏開始作畫的時間。其一是高振宵題識,溥心畬畫贈誠哉先生的《舟上捕魚圖》成扇。高振霄1876-1950),字云麓,浙江省寧波人,甲辰(1904)翰林,官編修。民國后寓滬教授,賣書自給,間畫墨梅。溥氏的這件作品沒有年款,可是高氏題跋的年款"乙卯"1915年),此時溥氏是20歲。由此可見,這件作品肯定是溥氏20歲以前所作。其二是溥心畬自署年款"丙辰正月元旦"1916年)的《白描大士像》軸,也就是他21歲所作。以上兩件溥氏真跡的存在,足以說明溥心畬在20歲左右就已經作畫了。在西山居住的時期,是他潛心書畫,技藝精進,臻于成熟的時期。

"山居十五年"是他取得藝術成功的關鍵。也正是他在西山住了這一時期,才有"西山逸士"之號,才有這一方印章傳世。研究他這一段的成就,也就是探討他的成功之路。他自己說:"居山十五年,日夕吟誦,自課四百余首。古風習漢魏六朝,近體則師法唐人。"


1915年,在司法部為官的余紹宋等人邀請此年進京的名畫家湯定之,共同組織宣南畫社。因活動主要集中在位于宣武門以南西磚胡同的余紹宋寓所,故名宣南畫社。

宣南畫社每周雅集一次,或即興揮毫,或議論畫學,形式自由,后來梁啟超、姚華、陳師曾、林紓、蕭俊賢、姚茫父、溥雪齋、溥心畬、沈尹默、陳半丁、郁曼陀、王夢白等也時來參加。

 

1918 戊午 廿三歲女韜華出生,八月再度赴德國。入柏林大學研究院深造。

1922 壬戌 廿七歲獲德國柏林大學頒天文、生物博士學位。奉母命赴北京西山戒臺寺居住讀書。

1924 甲子 廿九歲長子毓岦(溥孝華)出生。是年遷回故居恭王府萃錦園居住。


1924年溥心畬遷回恭王府的萃錦園居住,涉足于社會之中,開始與張大千等著名畫家往來。兩年后,他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舉辦了首次書畫展覽。其作品豐富、題材廣泛,真是出手不凡。由此使他畫名大著。1928應聘為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教授,返國后任教于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而后又與夫人羅清媛共同舉辦畫展。此時溥心畬在北京眾多的畫家中,已有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之勢。《花隨人聖庵摭憶》中,評論當年北京名畫家時說"惟有心畬出手驚人,儼然馬夏"。也就是在此時,把溥氏與張大千并稱的"南張北溥"之說興起。( 開始與張大千往來與"南張北溥"一說 1927, 1928。 )

 


1991
年溥心畬長子溥孝華病危,有歹徒為了搶溥心畬的畫闖入他們家殺害了溥孝華夫人,可是卻沒有找到,因為溥孝華把父親的畫都藏在墻壁內。他們夫婦去世後,遺物處理小組將溥心畬遺作分為三份,由華岡博物館、台北故宮、歷史博物館等三家博物館分別託管,其中華岡博物館保管大小畫作、各體書法、筆記、注疏、手稿等百餘件。正在進行大規模整修的恭王府展覽場所有限,只能在跼踀的明道齋展出40多件作品,華岡博物館借出這位近代畫壇大家在臺創作的23件作品,和恭王府收藏的二十多件溥心畬作品交相輝映,全面涵蓋溥心畬後期書畫創作。華岡博物館館長陳明湘介紹,來自華岡博物館的藏品包括《杜鵑瓶花》、《青綠山水》、《鍾馗》及思念元配羅清媛夫人所繪之《夫人小影》等水墨畫作品17件,楷、隸、行書書法對聯3件,以及《寒玉堂千字文註釋》、《寒玉堂文集》等部分手稿,數量雖少,但件件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1925 乙丑 三十歲次子溥毓岑出生。出版《西山集》百冊,與滿族畫家組織「松風畫社」。 (組織「松風畫社」一說1932年 )

1926 丙寅 卅一歲其兄溥偉將恭王府賣給輔仁大學。

1927 丁卯 卅二歲春,在北平張大千會面。


1927 (一說1928)
年的秋天,張大千從上海赴北京訪友,經清代宮廷大學士、帝師陳寶琛的得意門
生、清末詩壇第一人陳三立(散原)和畫家于非闇介紹,在原恭王府偏福殿結識了著名文人書畫家溥心畬。

據《花隨人聖庵摭憶》記:“師曾以癸亥病歿金陵,自後十年間,畫家派則分歧,諸子亦風流云散。惟有溥心畬自戒壇歸城中,出手驚人,儼然馬夏。”從此張大千與溥心畬常在一起談書論畫、吟詩作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的畫經常一起在北平的琉璃廠展出,銷路甚暢。有鑒于此,當時琉璃廠集萃山房經理周殿侯提出“南張北溥”之說,得到于非闇的響應,並在《北辰畫刊》、《北京晨報》著文倡言提出 “南張北溥”。從此“南張北溥”之說傳遍大江南北,聲名日隆。

張大千對溥心畬非常敬佩,認為“南張北溥”之說不妥,中國當代畫家“只有兩個半”﹕一位是溥心畬,另一位是吳湖帆,應稱“南吳北溥”,半個是謝稚柳;另半個已去世,是謝稚柳的哥哥謝玉岑。

張大千在1956年創作的“大千狂塗”雪景上題到:“并世畫雪景,當以溥王孫為第一,余每避不敢作;此幅若令王孫見之,定笑我于無佛處稱尊矣”。張大千在晚年的《四十年回顧展》“自序”中還在說“柔而能健,俏而能厚,吾仰溥心畬”


兩人的一次合作還被傳為佳話。一次,張大千到北京拜訪溥心畬,恰遇大風。張觸景生情,隨手畫了一棵被風吹倒的大樹,樹上還纏繞著青藤。溥心畬未走出七步,即在畫上添詩一首:大風吹倒樹,樹倒根已露。上有數枝藤,青青猶未悟。從一個封建王朝的沒落王孫,他開始了他人生的旅程;在一座感傷孤島的青山成為他人生的終點。在那些瀟洒雅逸的書畫之中蘊涵著的是溥心畬無限的惆悵和感慨。

1928 戊辰 卅三歲應聘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教授,不久返國,1934年任教北平國立藝專。

1930 庚午 卅五歲在北平中山公園水榭與夫人羅清媛首次辦畫展。出版《上方山志》十卷。畫展成功被公推為北宗山水第一人

1931 辛末 卅六歲九一八事變。

1932 壬申 卅七歲日本策動「滿洲國」獨立,請宣統皇帝溥儀當皇帝。溥心畬的兄弟都投奔滿洲國去了,唯有他拒絕擔任日偽滿州國官職,並寫了一篇「臣篇」以表心志,斥責溥儀“九廟不立,宗社不續,祭非其鬼,奉非其朔,”又說其“作嬪異門,為鬼他族”。然而溥心畬畢竟只是一個被廢黜的"舊王孫",雖能自己保持氣節,卻無力改變國家民族的命運。


題識:原夫君德以恭己為敬,臣道以致身為忠。雖百世而可知,歷千祀而不替。為智者不惑,仁者不憂,中道而行,乃義之在。若夫駿命不易,天道無親,亦多難而定邦,或殷憂而啟聖。志於九州蕩覆,諸夏沸騰,必賴哲人戢兵平亂。苟有斯會,實啟英雄,解其倒懸,救於水火。或為驅除,光揚武烈。或經定亂,始奠皇圖。是以人心厭莽之惡,而白水應符。黔首苦秦之暴,而赤帝受命。然世代盈虛,與之消息。而紀綱之道,曾戒遷違。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性命之道,窮通之理,窮理盡性,斯為聖明。未有效平原之智,昏,貪百里而趨利。棄其天位,身職亂階,而以為利者也。晉悼公,諸侯也。其於迎立,尚曰:「二三子用我今日,否亦今日。」是以能三駕服楚,復霸得鄭,啟有當乾道潛淵之時,徇小人儌倖之計。孔懷得國,因念正名。虞公蒙晉之欺,郭開受秦之賂,尚謂再
?日月,重綴參辰,不早辨於厥初,昧知幾於在昔。豈若秦破邯鄲,嘉王於代郡。魏應當途,備帝於蜀都。能使趙祀無虧,漢祚仍續。斯為正統,執曰不然。至若虞稱肆類,殷述昭告,開統肇基,必享上帝。故建國之神,右社稷而左宗廟。三代令王,其揆一也。未有九廟不主,宗社不續,祭非其朔,而可以為君者也。乃有舜棄天下,而謀於苗,湯不放桀,而盟於葛伯。誠諸夏所稀聞,史冊所未有也。昔石晉逐鹿,僅割燕雲,鄭伯牽羊,尚稱桓武。且一周之受命也,太王避狄而昌,平王避戎而衰。故天眷其將興,民懷於有德。觀於後漢興復,非成帝之子孫。成王定鼎,豈豐鎬之舊地。徒見分邦改邑,邊郡騷然,係役之民,流離道路。劉向有累卵之喻,賈誼有積薪之憂。謀而不臧,噬臍何及。加之霜融瓦裂,葉散冰飛。綠林散卒,終乏召陵之師。銅馬餘軍,豈有昆陽之戰。猶復託言觀變,假論乘時,故堅僻辨偽,咸害義以妨仁。趨利貽憂,昧見機而達道。況未能納言以禮士,錫類以流譽。已?茂德,終鮮豐功。不然離離禾黍,應多引領之民。赫赫宗周,豈無睿思之士。皆臨河而不入晉,裏足而不向秦。傷先帝雨露之仁,負四海雲霓之望。彼臣靡之於少康,范蠡之於句踐。嚴君臣之義,定社稷之謀。令名昭於河嶽,勳勞垂於竹帛。以此方之,未可同日。且以召忽死義,猶為匹夫。非奉一人,即全臣節。資父事臣,必有其道。臣之於君,無以過於父母。母之嫁者,有終恩之服,無竭力之義。誠以作嬪異門,為鬼他族。齊服是追,哭於野次。故不為伋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以義絕於父也。我祖忠王,股肱王室,臨難受命,夾輔定功,懋親明德,是稱周召之勳,宗子維城,乃建言陵之國。竊維屏藩之道,必重尊王。草莽之臣,始曰擇主。豈敢背先帝先王,而從其所不當從者哉。將世人皆醉,為屈原之獨醒曠世非之,效伯夷之不顧,禮愆拜上,違眾奚辭,遵道而行,其則不遠。欲明斯義,爰作臣篇,祖述前聖之言,誓告 先王之廟。溥儒撰並書。/鈐印:溥儒之印、舊王孫。

﹝紙本 / 手卷 / 書法﹞出版品: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限公司829月所出版之「溥心畬先生書畫遺集下」第407項。(http://purpleart.com.tw/T5004ShowCmdyData?y_KindId=915772&y_SketchName=Sketch1-2_Hi178)


1932年,溥雪齋于北京發起組織了松風畫會。該畫會由居住北京的滿族宗室畫家組成,其中有溥毅齋、溥松窗、溥佐、恩雅云、和季笙、祁井西、啟功、溥心畬、葉仰曦、惠孝同等人。畫會每星期在溥雪齋寓處舉辦一次書畫雅集,并經常舉辦小型畫展。

 

1933 癸西 卅八歲在柏林中德美術展覽會上展出《寒巖積雪圖》,獲很高評價。

1934 甲戌 卅九歲任教於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1934年春,張大千舊地重游,在恭王府萃錦園會見了溥心畬,他拿出一卷自己的《三十自畫像》請溥心畬題跋。溥心畬題道:"張侯何歷落,萬里蜀江來。明月塵中出,層層筆底開。贈君多古意,倚馬識仙才。莫返瞿塘掉,猿聲正可哀。"短短40字的一首詩,表達了對張大千到來的欣喜,對張大千人品、藝術的讚美推崇,還表示對張大千誠摯的挽留。足可看出他們之間非同尋常的關係。他們交流心得、切磋技藝、互相陶染、精進不已。同年他們合作的《秋林高士圖》中,張大千題跋數語:"此予在萃錦園試心畬居士所制紫檀汁,寫大風人物"可見一斑。

1937 丁亥 四十二歲 其母項太夫人逝世。

1939 己卯 四十四歲 遷居北京頤和園介壽堂。

溥儒在頤和園

1946 丙戌 五十一歲在南京舉辦溥心畬、齊白石聯展。

溥心畬、齊白石

 


51歲時(1946年),夫人羅清媛去世,中年喪偶,悲傷可想。轉年,他當選為國民大會滿族代表,赴南京出席行憲國民大會。這時在南京舉辦了溥心畬、齊白石聯合展覽。會后,他游覽了江南名勝,最后到了杭州。關于他在杭州的情況,唐明哲先生在《我所知道的溥心畬》一文中是這樣描述:"1947年溥心畬從南京游覽到了杭州,其時擔任浙贛鐵路局局長的侯嘉榞久聞其名,接待了他一家三口,住在西湖蘇堤邊上路局所租的一所私人別墅,名為路局長橋招待所。溥心畬作為路局的一名清客,也是付出辛勤代價的。侯嘉榞并不是徒慕盛名而使用公款長年供養他一家三口人的,而是要借重他的書畫來接納來往名流貴賓獵取自己的政治資本;作為一個充滿書生氣的溥心畬,哪里會意識到這些?他只知'受人之食,忠人之事'。彼此侯嘉榞的賓客多時,他就不得不揮毫至深夜。"在杭州期間,他還舉辦過一次畫展。

1947 丁亥 五十二歲定居杭州並至藝專講學。

1949 己丑 五十四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李墨雲夫人到臺灣,應聘師大藝術系。


溥儒偷渡舟山群島輾轉赴台,曾有詩紀事“己丑八月二十七日,夜半藏舟,暗渡吳淞,三日舟至舟山,同行者章宗堯也”,詩云:“暗渡吳淞口,藏舟一時輕。片云隨客去,孤舟掛帆行。島嶼分旗色,風濤記水程。海門吹畫角,夢斷北時聲。“


一九四九年,溥心畬從舟山去了台灣,給老蔣寫信說:"我清心寡欲,生活上流離半生,但精神上從來沒有顛沛過,現在,我跟著你來了台灣,連個栖身之處也沒有 ..."于是,老蔣給了他一套平房,同時分配給他個國民政府考試院委員當。他又寫信說,政府給我房子,我要,給我個委員,我不敢當;我是有過榮華,好不容易榮華盡褪的人,我還是去教師範吧。

(據說宋美齡本來想拜溥心畬為師,但溥拒絕。溥是滿清遺族、王爺之後,他以個性古怪、氣節剛烈聞名,他表示滿清就是被中華民國推翻的,一旦教宋美齡成何體統,豈不愧對祖先宋美齡聽了之後忍俊不禁,只有求教黃君壁、鄭曼青。)

 


渡海三家是指張大千、黃君璧和溥儒三人,祖籍在大陸,后定居台灣。他們的藝術創作生涯跨越海峽兩岸,對20世紀后50年的台灣畫壇影響深遠,是中國近代美術史上一流的大家。

渡海三家中,張大千、溥心畬成名甚早,渡海前就負盛名。溥心畬和張大千,張大千和黃君璧早在抗戰時期就訂交,成為藝友。渡海后,三家在藝術創作和台灣國畫藝術的傳播和推廣上,貢獻甚巨。藝術史家以時代為界線,稱這三位畫風在20世紀40年代左右基本已經確立,然后從大陸移居台灣的國畫家為渡海三家

黃君璧 弱水圖 (溥儒題)
Huang Jun-Bi's Painting with a Poem Inscribed by Pu Hsin-Yu

 

1950 壬辰 五十五歲 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及東海大學任教。蟄居台北市臨沂街,闢畫室,作育門徒


溥儒收弟子必先考其是否能詩,能詩者才有資格做其學生。他教弟子畫時,也把更多的時間用來講授
十三經等,結果常常把學生都講跑了。其實,能詩者常能畫固是不錯,但未必能詩者都能畫,反之亦然。要求畫者都能詩,實在是把常然當必然了。

Before Pu Ru accepted a disciple, he often tested if one can write a good poem to be qualified. When he taught brush painting, he spent more time in lecturing on the Thirteen Confucian Classics and other literatures and classics. As a result, many students disappeared eventually. 

He asserted that to be a good painter one must have a good personality and a loyal character ( 氣節 ) and they cannot be learned from the painting techniques. They have to be cultivated from one's personality and spirit. Among his four major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classics, poem,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is painting was better known than the other three. However, he deeply resented to be called a painter. He proclaimed in public that his study and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classics were better than his poems, his poems were better than his calligraphy, and his calligraphy above his painting. He is a Master of Chinese Classics, not a mere painter. He further pointed out, "Even if you are good at Chinese brush painting, if you cannot inscribe a poem with good calligraphy on the painting, it's far from perfection."

世人推崇溥心畬詩書畫三絕,但他寧可被視為學者,教導學生強調必須先飽讀詩書。溥心畬延續北京恭王府的齋名,將其書齋名為「寒玉堂」,設塾受徒,大批學生慕名而來。學生包含蕭一葦、江兆申、吳詠香、傅佑武、劉河北、梁秀中、羅芳、陳澤群等多人。

 


因溥心畬作為畫家的名氣太大,直接影響了人們對他其余學識的了解。先生之于繪事,精研六法,師諸造化,北宋風格衰廢者殆數百年,先生獨起而振之。以是舉世宗仰,而先生學術文章,幾為之掩。(羅家倫《溥心畬先生事略》)因此他在閑暇之時,自娛所作的岔曲就更鮮為人知了。

岔曲是清代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曲,其旋律據說是乾隆時,阿桂在平定金川回師途中,軍隊中唱的鞭敲金鐙響,齊唱凱歌還的得勝歌。其詞曲由寶小岔(一說名文小槎)所編,因此名為岔曲。據崇彝所著《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載:文小槎者,外火器營人。曾以征西域及大小金川,奏凱歸途,自制馬上曲,即今八角鼓中所唱之單弦雜牌子及岔曲之祖也。其先本曰小槎曲,簡稱為槎曲后訛為岔曲,又曰脆唱,皆相沿之訛也。岔曲詞句雅馴簡潔,以述景抒情為多,曲調活潑,風格獨特,雅俗共賞,流傳至今 ,還活躍在曲藝舞台上。

溥心畬身為八旗子弟,又具有深厚的文學素養,詩畫之余,曾創作了為數不少的岔曲,但因全自娛自樂,不甚經意,保留下來的作品不是很多,現在所能見到的就更少了。

他曾作過一首名為《歷史》的岔曲,從三皇五帝到元明,把中華五千年朝代興衰更迭,用岔曲這種通俗的小曲娓娓道來:

上世號三皇,歲月茫茫,定禮樂,正天常,五帝治世,德被遐方,唐虞揖讓聖人邦,湯武爭誅道已傷。周室東遷綱紀紊,五霸七雄各逞強。楚漢爭秦歸一統,漢鼎三分魏已亡。晉室平胡方頌武,紛攏中華五姓狂。更分東晉居江左,無非是轉眼韶華夢一場。劉裕篡晉遂稱帝,八代為君祚已亡。這正是忠臣徒嘆袁開府,天命終歸蕭建康,石城謠,義氣高傳千載上,梁滅齊,陳滅梁,叔寶風流頃刻亡。元魏北朝稱盛事,更有那一成一夏,兩趙三秦,四燕并五涼。周齊滅后隋文起,溥天之下始尊王。曾幾何時傳唐室,八水皇都王氣長。唐末相爭分五季,天心眷顧宋家邦。遼金空自稱雄武,會看白燕過長江。元明帝業歸何處,玉壘浮云變不常。這正是古今青史分明在,傷心人話舊興亡。

這首岔曲有史實,有議論,文情并茂。既有前人議論,又有自己觀點,一段小曲表達了作者的歷史觀,曲末只詠至明亡而不及清,大約因作者乃清室后裔的緣故。曲尾這正是古今青史分明在,傷心人話舊興亡。一句婉轉表達了作者的心曲。

除了莊雅之作外,他所作的《菜根長》,其曲詞則通俗諧謔,但寓意深長。酸辣魚湯,紅燜肥腸。半斤的螃蟹,高醋鮮姜。燒麥是脂油拌韭黃。糟喂鴿蛋,蒸熊掌,雪白官燕把雞湯放。寄言紈與膏粱,繁華轉眼變滄桑,山家風味真堪賞,雞豚不似菜根長。 他以幽默的曲詞勸人莫要揮霍浪費,因為繁華轉眼變滄桑,雞豚不似菜根長。

 


溥心畬來台灣後常去日本為其堂弟溥傑之家事所忙。 忙為溥傑之妻能到大陸與溥傑定居,還有為溥儀尋找1945年失落的末代皇后婉容之下落。當然....溥傑之妻(現居北京)乃日本皇室之皇親國戚,昭和天皇舅媽之女..... 溥儒赴日之時,都居住日本皇宮,與當時日本天皇在一起.... 當時昭和還問他,身為亡國後的貴族有何感想...等云。 至於婉容......則早在1945就死於中韓邊界的一個小地方了...  

(以上是從溥儒的自傳中節錄 還有 我的前半生 溥儀....)

溥儀和婉容 (The Last Emperor, Pu Yi  & His Wife, Wan Rong)

 

Video Clip about the Imperial Family, Pu Yi, and 
Collection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 Brush Painting Masterpieces 



 

1954 甲午 五十九歲以《寒玉堂畫論》一書獲得教育部第一屆美術獎。

1955 乙末 六十歲應邀赴韓國講學。受贈韓國漢城大學榮譽博士。後轉赴日本。

1956 丙申 六十一歲 由日本返回臺灣。

1958 戊戍 六十三歲《寒玉堂畫論》由世界書局印行。十一月經香港赴泰國曼谷辦畫展。12月返香港大學演講並舉行畫展。

1959 己亥 六十四歲元月在香港新亞書院講述書畫。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他舉辦個展,展出作品三百八十幅。

1962 壬寅 六十七歲九月再到香港舉行畫展,並在新亞書院藝術系講學三個月。

1963 癸卯 六十八歲三月患咽喉癌,十一月十八日逝世。安葬於臺灣陽明山。

 

 


溥儒流傳國內的作品較多,在恭王府花園管理處收集整理溥儒故居時,旅居美國休士頓的書畫收藏家萬公潛與溥儒是多年至好,收有多件作品,念其恭王府整修開放之時溥儒晚年作品國內所見不多,特於
1989 年將所藏溥儒書畫捐贈恭王府1991 年溥孝華去世,將作品交給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接受託管。其中有溥儒書法 175 件、繪畫 292 件,其他收藏書畫 13 件,硯石、印章、瓷器等 58 件,總計 543 件。故宮託管的溥儒畫作文物琳琅滿目,大品、小品、立軸、長卷俱全,並包括難得的鬼趣圖冊,西遊記冊與自繪瓷瓶、瓷盤。其還包括溥濡四小幅自繪漫畫,是溥儒在國外期間與人溝通的隨筆之作,極為有趣。

 

 
Back to Top

4. Poems

 

 

Back to Top

5. 書法探討

溥氏繪畫用筆能以一當十的能力來自其深厚的書法基礎。其書法習柳公權、裴休,略近“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成親王永瑆。(永瑆為乾隆皇帝十一子,自幼精專書法,博涉諸家,與翁方綱、劉墉、鐵保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嘉慶皇帝曾命其書寫裕陵聖德神功碑。所繪山水、松竹梅蘭皆空靈超妙。其《行書五言對聯》“鶴飛岩煙碧,鹿鳴澗草香”,用筆峭拔,蒼勁有力,表現了作者詩性人生與大自然相契合的情感意境。) 

溥心畬行草學二王、米芾,飄灑暢酣,主張樹立骨力,善於取勢,主張書小字必先習大字,心經筆法,意存體勢,才無輕率之病。其書法剛健遒美,秀逸有致。

A calligraphy work by 成親王

永瑆嘗聞康熙中內監言其師少時及見董其昌以前三指握管懸腕作書,永瑆廣其說,作撥鐙法,推論書旨,深得古人用筆之意。上命書裕陵聖德神功碑,并令自擇書跡刻為詒晉齋帖,以手詔為序。刻成,頒賞臣工。(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history/qsgskym/qsg221.html)

 

Kaishu calligraphy work by Pu Ru (written in 1954 for his son)

 

A calligraphy work by Pu Jin, a member of the Imperial Family of Ching Dynasty.

溥雪齋 (1893~1966) ,滿族,名溥伒,以字行,號雪道人、一號南石居士,筆名南石、邃園、樂山等,堂號怡清堂、松風草堂,北京人,清宗室。
溥伒是溥儒的堂弟,號雪齋,雖然二溥齊名,其實雪齋株守祖上康熙、乾隆的筆法,與溥儒的博采眾長不同。

 

溥氏《自述》中回憶:余書雖終不能工,然臨寫古人已四十年,初寫篆隸真書,大字由顏柳歐,即專寫《圭峰碑》。小楷初寫《曹娥碑》、《洛神賦》,亦寫隋碑,行書臨《蘭亭》、《聖教》最久,又喜米南宮書,臨寫二十年,知米書出王大令、褚河南,遂不專寫米帖。錢梅溪(錢泳)嘗論米之天資超邁,後人不宜輕學,徒自取病。余初學米書,只有欹側獷野,而少秀逸,不如探本求源,至有此病。後學大令、虞、褚,始稍稍改正,知梅溪之言為先覺也。”

溥氏的書法,常見的多為行書,除為應酬所作及為數不少的膺品之外,筆勢跌宕,靈透飄逸,勁健瀟洒,氣象萬千。此外也有雋秀端莊的楷書、工整規矩的篆隸諸體。他自己也以為書法成就在繪畫之上。人評曰:"以右軍為基礎,嘗出于米、蔡堂奧,朗朗如散髮仙人,凌虛御風之意,為近百年不可多見之作。" 著名鑒定家史樹青認為溥心畬先生書法,遠宗晉唐,出入米蔡之間,剛健遒美,秀逸有致。詩詞典雅,多記游寫感之作。詩書畫三絕,足以當之。

溥儒不僅書畫好,而且從小即通詞詩,詩詞典籍他晚年在臺灣對弟子說,如果有人稱他為畫家,不如稱他為書家,如果稱他為書家,不如稱他為詩人,這恐怕不是自負,而是畫家更看重自己的詩心,同時也更說明藝術自來是詩、書、畫密不可分的。

1957年,溥心畬手抄著作《寒玉堂論書畫》一冊出版,其中〈論書〉部份共十五則。其謂臨習古人書法的目的乃先「求其用筆」,而「運筆之法,以指豎拈筆管,以肩為樞軸,力發於臂,貫於肘,肘達於腕,如車輪然,肘動而外輪轉歋矣」,並進而需觀察古人用筆時線條點畫間「藏鋒」、「斂鋒」、「迴鋒」、「出鋒」和「起伏頓挫」的方法。其文章中謂:魏晉以降,則是「字在取勢」,講究的是筆墨運用書寫時經營的佈局、結構、輕重、形勢、骨肉、規矩、疏密、肥瘦等。亦是在習得用筆之法後,於字體間的關係求其氣勢,得其氣勢後,則形體才能有所立。


 

運腕之說及腕力訓練 (略考)


恭親王奕訢是近代史上熟悉的人物,是道光的第六子,咸豐皇帝的異母弟弟,是晚清宗室人物中一位改革意識的重臣。恭親王喜歡武術,《清史稿》卷
121《諸王七》本傳載,恭親王:

與文宗(咸豐)同在書房,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宣宗賜以名,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訢。

啟功曾證實李瑞東曾在恭王府教拳一事,並談到恭親王的孫子、當代著名畫家溥儒就曾跟李氏父子練過拳 。後來在《啟功叢稿(題跋卷)》一書的《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一文中,專門寫到此事,啟功說:先生(溥儒)膂力很強,兄弟二位幼年都曾從武師李子濂先生習太極拳, 子濂先生是大師李瑞東先生的子或侄(記不清了)... 心畬、叔明兩先生到中年時還能穿過板凳底下往來打拳,足見腰腿可以下到極低的程度。

啟功與溥儒家族有世姻關系,曾在書畫藝術上受教于溥儒,他講得很具體可信。他反覆講到溥心畬先生無論彈琴、作字、畫畫,都得力于他超常的腕力。特別是他的畫,凡見筆劃線條處,無不堅剛有力,實與他的腕力有極大關係。顯然,溥氏天生腕力之強及後來習武助益于他彈琴、作字、畫畫。


溥王孫過人之處全在小字行草,清新妍雅,超邁時流。啟元白(啟功)和溥王孫既是同宗,溥心畬嫡母赫舍里福晉為元白祖母之胞姊,故頗多過從,頃見元白跋心畬草書五言詩卷,其略云:(溥儒) 公中歲好草書,臨石刻書譜不契,旁涉諸家,得墨妙軒帖有署過庭款字之草書千文,蓋宋人王逸老書,龍蛇飛舞,固妙跡也,草法于是大進,后得見書譜墨跡,語功云:書譜實多章草筆勢,石刻中所不能見。公書至此又一境矣。邸中舊藏晉唐法書劇跡本富,而懷素苦筍帖尤資草聖之助,嘗手自雙鉤入石,又復響搨數本,足徵寢饋之深。(溥儒) 公饒膂力,能挽強弓,故腕力過人,唯捉筆太緊,管近掌心,且運轉迅疾,當波磔急收處,有時毫已離紙,而執筆凌空猶作振抖餘勢,觀者驚奇而笑,公亦舉首相視,開口一笑焉。

溥儒的小字行草韻勝于法,啟功跋語唯捉筆太緊,管近掌心,且運轉迅疾云云,其實是委婉地指出溥心畬書法之大醇小疵,即偶然的意到而筆不到。


觀乾隆及近人沈伊默筆力不足之處,似乎運腕不及,沈伊默亦不懸肘作書,皆乏峻拔之勢。 

 

 

在學書自述中,溥心畬認為自己首重腕力的訓練;臨寫的碑帖並不局限於一家,大字先學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後專寫裴休、南北朝碑文。小楷初學曹娥碑、洛神賦,後亦寫隋碑。行書臨米芾,並上溯《蘭亭序》、《聖教序》。篆書則習秦《泰山》、《嶧山》刻石、《說文》部首、及《石鼓文》等。隸書學《曹全》、《禮器》、《史晨》。溥氏兼容並蓄之書法風格及其藝術表現是將其出入於傳統間的經驗與成果凝練所得而來。溥氏總結各體書法風格如下:習篆取其均圓,習隸得其折轉藏斂,習草得其圓轉迴旋,筆無滯礙,習行知左右上下,賓主交讓之勢,習楷得其方嚴,習飛白得其翔舞。

 

 

 

 

溥儒書溥靖秋囑詩

 

 

落霞箋是溥心畬按自己的心製作的一種書寫用紙,自稱落霞箋有行雲流水之趣。為了製作幾張效果滿意的落霞箋,有時他需耗用一天的時間,所以用落霞箋完成的書法作品極少。其中溥心畬在落霞箋上書寫的阿房宮賦是其書法中的精品,出版在《溥心畬先生書畫遺集》下冊。

 

 

Back to Top

6. 溥心畬名言

"山以石為骨,以土為膚,以草木為衣冠,以霞為文章。菊蘭之種至多,蓮類亦繁,畫貴寫其風標,勿攻其異。畫水之法,轉筆為波,折筆為浪。折剛也,轉柔也,水曰潤下,而剛者激之而使然也。"

習篆取其均圓,習隸得其折轉藏斂,習草得其圓轉迴旋,筆無滯礙,習行知左右上下,賓主交讓之勢,習楷得其方嚴,習飛白得其翔舞。

寒玉堂聯文自序:"余束髮受經之年,習篆隸真書時得清整一二字,輒心欣然喜習益勤,進益銳,既而稍解點劃頓挫使轉之法,則有若制肘扼腕,不復進展,而求其氣骨體勢,則復制肘扼腕不進。如昔日隱居西山,晨夕求之,雖心知意會,終不能至,甚矣斯道之難成也 世亂洊臻,避地海濱,杜門鑿坯,以謝賓客,勉慕昔賢v每懷靡及,既恥過情之間,復累不虞之譽,而求書者踵於門。丁酉之秋,臥疾決辰,不能執筆,口占聯文,將書以應求者,非能制心於情,以脫於形骸之外也。庚子秋七月朔 西山逸士溥儒 書。"

溥心畬在談及繪畫技法時說:與其無筆,不如無墨(《溥心畬談藝錄》王彬編),其畫恰好是用筆用線較多,而略少皴擦,用水墨較少而設色較多。

早年讀詩知茶苦;晚歲誦經悟茗香。(自題畫室聯)

《論書畫》:「古者無舊本傳摹,依物寫形,形乃得其神理, 后人轉摹前跡,形留而神去.

 

Back to Top

7. 畫風探討 (A Study of Pu Ru' Painting)

明代董其昌倡"南北宗",到清初"四王"形成了以學黃公望為主流的山水畫系統,所謂"南宗"大盛。這一直影響到民國。而溥心畬學"四王"始,進而學南宋的"北宗",這一來他的風格就和董其昌之前的明代宮廷院體和"浙派"畫風一脈相承了。但是他沒有浙派方硬板滯的匠氣,賦于這種畫風更多的空靈與文氣。他的作品與杜堇、唐寅更為接近。唐寅的畫法是很少有人學的。溥心畬所學就與眾不同,這當然順理成章地形成了他獨特的畫風。

先生曾收藏一件明代早期佚名畫家之手卷(今藏美國Nelson-Atkins美術館),細麗雅健、風神俊朗, 一種大氣清新之感覺滿佈畫面,俱是北宗家法。先生心追手摹,蓋由此深入堂奧遠承宋人衣缽,上追李唐、馬遠、夏珪,近宗明代唐寅,用筆挺健勁秀,鐵畫銀鉤,秀麗典雅,不讓古人。

其早年山水師法北宗,極為工致,用筆得力於書法功底,用墨得益於南宋夏珪,所作皴擦少而骨幹自立,復運以淡墨滲破,使淡墨輕嵐融為一體。其後期山水兼學南宗,畫中多用點皴,用筆略帶有狂草意味,畫面淋灕約略而布斤斤於細巧。其用色多為花青、淺赭和小青綠,清麗淡雅。尤擅於繪樓台,能不用稿本畫出連天接雲的樓閣亭台,復襯以幾重寒林,既見其堂皇、精致,又含有蕭散曠淡氣象。其用筆多為彈性的狼毫,喜用絹或礬紙。

 

他的表現領域是非常寬廣的,就作品的題材說,既有人物畫,也有山水、界面、花鳥、動物以及山水和界面相結合的山樓水殿。雖然他繼承南宋的"北宗",但具體技法上,他從不以一家一法為滿足,而是採取了兼收并蓄以各擅其美。他的畫以山水為主,既有馬遠、夏珪"斧劈皴"的瀟洒雄渾,也有米芾父子點染的雲山戲墨,更有王蒙"披麻皴"加點細苔的蒼郁勁健,還有倪雲林"折帶皴"的簡括澹逸。沒骨法、大寫意也間或為之。

       

 

他的青綠山水常常是構圖複雜、精線異常的大幅作品。石綠、石黃、朱砂對比強烈,同時又保持著總體的和諧。重彩而薄塗。勾勒用線極其講究,細而勁健、暢而挺拔。在重彩渲染中,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保持著深淺濃淡的變化,而沒有一般青綠山水常見的大面積平塗的裝飾意味,但是一樣有青綠山水所特有的雍容華貴的氣派。溥心畬的青綠山水更多地體現著"氣韻生動"的要義。這與同時代重彩畫家有明顯的不同。

淺絳山水在溥心畬的山水畫中占的比例相當大。這一類作品小至三寸的冊頁,大至整紙中堂,任意揮洒,隨心所欲,既有劉、李、馬、夏,又有"四王";既有工筆細作,又有大刀闊斧;有"披麻""解索",也有"雲頭""斧劈",無一處不透出畫家精深的筆墨工力。這種畫法設色雖然很淡,可是溥氏用來別有天地。他用的赭墨,似乎墨色稍重,與花青、草綠等特別協調,淡淡一揮,雅致協和,古趣盎然。看過之后,無不令人感到秀逸舒暢。

溥氏作品中最有特色的山水畫是介于青綠、淺絳和界面之間的作品。這種畫或工或寫,或寥寥幾筆,或精細絕倫,或以勾勒見長,或以點苔為重,意隨天縱,無不精到。其用色是以石綠加墨為主,或偏綠、或偏蒼,得之于心,應之于手。以界面的手法,把結構繁複的樓台殿閣,構築在崇山峻嶺之間,既雍容又澹泊,既華貴又幽雅。這大概是王孫和逸士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融于一體的特殊寄寓吧。一種與眾不同的感情,造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這在藝術史上并不是特例。正因為如此,溥心畬的作品才有他獨特的魅力。

至于不設色的水墨畫,在溥氏的作品中并無大量存在,但也常常是很精彩的。信筆使轉,勾皴并舉,水墨淋漓,濃淡合宜。這類作品雪景居多。山林樹木,樓台人物,用筆不多,重山疊嶂立于面前。以淡墨勻染,水天一色,頓時千峰雪皚,寒氣逼人。

溥心畬的人物鞍馬與常見的宮廷皇族作品絕不相類,他沒有絲毫的郎士寧氣息。他學的是韓幹。勾勒是純傳統的,設色的純傳統的,并沒有一點"西洋味"

 

花鳥作品雖非溥氏繪畫的主流,但其精妙程度決不亞于任何一位花鳥專家。蒼勁俊俏的水墨寫和工麗富雅的重彩沒骨,無不形神兼備。溥心畬的畫不僅是"師古人",而且"師造化"隱居之西山,是北京風景最為佳勝的所在。其所居住頤和園,又是舉世聞名滿目畫境的皇家園林。之後游歷江南山水。所在之處,都畫了不少的寫生作品。無怪他在"愛畫入骨髓"一印外,還喜歡另一印"江南為師筆縱橫"

     

   

傳世溥儒款偽作居多,但不難鑒定。

一、印章不對是假的。
二、印色不對是假的,溥心畬用的是家傳皇宮中制作的特殊的印泥。
三、書法不好是假的。
四、繪畫不能筆筆精到是的,因溥儒會寫
游絲書法,所以畫中極細的筆劃都非常精到。
五、格調不高是假的,溥儒的生活經歷和修養決定了他繪畫中內涵著高格調。
六、顏色不好及匠氣的都是假的,因溥儒用的顏色全是宮中的礦物質顏料,表現在畫上透而高雅,所以顏色不好是假的。

 

 

 

溥心畬的畫風由擬悟古人法書名畫以及書香詩文蘊育而成,加以其皇室許多珍藏,自然多有觀摹體悟的機會。他曾經收藏一件明代早期佚名畫家的山水手卷,細麗雅健,風神俊朗,俱是北宗家法,一種大氣清新的感覺滿佈畫面,溥氏的筆法幾全由此卷來。因此其所作山水遠追宋人劉李馬夏,近則取法明四家的唐寅,用筆挺健勁秀,真所謂鐵劃銀鉤,將北宗這一路剛勁的筆法──斧劈皴的表現特質闡發無餘,並兼有一種秀麗典雅的風格,再現了古人的畫意精神。

觀察溥心畬的作品時,在畫面上的任何一個部位,無論在表現的技法、形式、以及意念上,那種文人心靈、魚樵耕讀與神趣世界的嚮往,還有遠承宋人體察萬物生意,與自然親和的宇宙觀及文化觀,可謂完全謹守傳統中國文人精神本位﹝農業社會的文化結構﹞,而拒絕了與現代世界﹝工業社會之文明結構﹞溝通的可能。然而他的書法作品卻並未落於古典形式,而有其生命內涵及文人精神。

   

 

從溥氏外在表現的藝術形式上來看,他似乎並沒有較新穎不凡的創見。然而藝術的創造性並非僅著眼在外在形式上的考量,賦予舊形式之內涵有新的生命詮釋,則有另一層重要的創作意義,卻很難由粗略的表面觀察所能認知。就這點而言,民國以來的藝術史研究可謂並未給予溥氏應得之評審。

從時代意義而言,溥心畬代表了傳統中國知識份子在面對世界新文化轉型時的一種典型反應及價值取向。即使溥氏早年曾有留學歐洲研習西學的背景,也不會使他像徐悲鴻一樣,扮演一個積極尋求改革與溝通中西文化的角色。背後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來自於溥氏對傳統文化與價值深切的體悟與認同,另一方面則多少由於知識份子面對西方強勢文化衝激時其自尊之表現。這種堅持文化道統的立場,雖可視為保守主義,對感應時代的開創性上或有不足,但在另一層重要的意義而言(尤其反映在溥氏的畫風及題詩上),溥氏卻保存了一個傳統時代的文人精神與價值延續,使得他的後繼者在現代的人文精神與新畫風發展得以延續。一國文化新生命開創之所以艱難可貴,是它必須先具備有傳統的根,不能掌握中國固有的深厚文化資源,則無由可能開拓出新中華文化之前景。現代不少中國人往往無法體認這其中的關連,學習書畫常於「觀、臨習、悟、創作」上草率行事、自圓其說,甚者言觀賞傳統書畫千遍一律,實有改弦弓張之要,打倒王羲之… 等言論。文化的見證、延續與保存,則是溥心畬大師對我們這個時代所作的新貢獻。

 


A Study of Pu Ru's Painting
(Under Construction)

Trees

Mountains

Landscape

Figures

Birds

Animals

Plants

Flowers


Back to Top

8. 著述

《四書經義集證》、《金文考略》、《陶文存》、《 爾雅釋言經證》、《華林雪葉》、《慈訓纂證》、《經籍擇言》、《寒玉堂論畫》。

Pu's Inscription for a Jin Wen Collection
題記內容:父辛戈 商父辛戈 戈縈朱碧胡短似瞿戈銘在其援曰父辛崇廣比於琱戈無違黑黍斯為商戈非曰姬制未可引考工記冶氏戈廣二寸之說以求之也 心畬識

 

Back to Top

9. References 參考

http://www.artbook.cn/tsjj.asp?bm=12296%20&data=zkc

http://www.bookdraw.com/lidai.asp?id=4181&subclsid=15&subclsname=%E8%BF%91%E4%BB%A3&idname=%E6%BA%A5%E5%84%92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94468 ( 溥心畬傳: 王家誠/著 )

http://www.ccrnews.com.cn/tbscms/module_wb/readnews.asp?articleid=16312
http://www.chineseartists.net/FuXin-Yu/Master_FuXin-Yu_Articles_ch.htm
http://www.chinagallery.net/big5/product/productshow01.jsp?fid=543
http://www.easa.com.tw/shopping/BK4001.htm

國立歷史博物館 渡海三家收藏展專輯: 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
http://www.nmh.gov.tw/nmh_web/export/export02.cfm?activity_id=610&type=0

http://www.waterlike.com.tw/SI8.ASP    (<啟功叢稿>中,關于溥心畬的書法的來源特點講得非常清楚。)

Google book search "溥心畬"

 
Back to Top

(Home)